•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标准 » 正文

    智慧农业如何在璧山大地“落地生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4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早上一到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何平就打开手机APP,蔬菜基地核心区的气温、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清晰显示,哪里光照不足,哪里需要浇水了,何平立即作出安排。

        早上一到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何平就打开手机APP,蔬菜基地核心区的气温、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清晰显示,哪里光照不足,哪里需要浇水了,何平立即作出安排。
     
        中午,正在吃午饭的种植大户袁厚华手机传来报警声,原来他家连栋温室温度急剧上升,轻按下排风按钮,不一会儿室温便降至正常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向农业渗透,以精准设施农业、自动化、农业物联网等为基础的“智慧农业”正加快步入实用化,也让璧山越来越多的农户体会到科技应用带来的生产变革。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
     
        那么,“智慧农业”到底是什么?它的应用对农业生产有何帮助?在我区的应用如何?它走进农户还有多远的距离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从生产到流通 智慧农业助力传统农业变革
     
        8月8日,记者来到我区首个“智慧农业”试点区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培育的各种瓜果在阳光照射下鲜嫩、翠绿,长势喜人。何平介绍,中心内的各个角落都安装有智能监测设备,农技人员根据这些设备监测出来的相关数据来培育各类蔬菜瓜果。
     
        在璧北十万亩蔬菜基地核心区,记者也看到,上有喷灌,下有滴灌,信箱大小的智能监测设备就安装在菜地里,主要监测蔬菜基地内空气温度和湿度、土壤温度和水分、二氧化碳浓度、光辐射强度环境信息等数据,这些数据会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后台。
     
        “通过电脑分析这些观测数据,农技人员从中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办法,以利于作物更好地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常驻璧山的市农科院研究员张谊模介绍。
     
        “智慧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在农业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形成以信息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最新形态。”张谊模告诉记者,简而言之,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生产智能化。
     
        “在可自动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温室中,作物产量相比露地栽培成倍提高,质量更是显著提升。”张谊模介绍,据初步测算,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后,农业生产成本下降30%左右,产量增加20%左右,农民劳动强度降低30%。
     
        同时,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何平告诉记者:“此外,‘智慧农业’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示范到推广 智慧“连线”农户还有多远距离
     
        在八塘镇智灯村,厚华蔬菜种苗有限公司早就用上农业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公司负责人袁厚华表示,过去打药、施肥靠经验估摸,现在地里的传感器会搜集数据,分析提供管理方案。
     
        “既不会施错药,也不会少施或多施,这不但提升了农作物品质,还减少了污染。”袁厚华说。
     
        “智慧农业”走进农业生产,对于农户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记者了解到,我区农业物联网等相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七塘、八塘等地进行了探索实践。
     
        “是否受限于农户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于记者的疑问,农业专家刘吉拯表示,对于农户来说,使用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设备十分简单,比如使用土壤肥力感知系统时,农民只要把传感设备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就可以了,传感器会自动搜集信息,而一系列复杂的信息分析处理过程都不用农民来伤脑筋,系统会自动作出判断和回应。
     
        那制约“智慧农业”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症结是什么?
     
        “受制于资金、设备的前期投入,现在单个农户推广使用难度较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何孔勇表示。“以前进行土壤成分检测,通过人工测一块田一个点需要二百多元,而使用智能设备只需几分钱。但终端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普通农户有些力不从心。”
     
        同时,农业物联网需要大量使用各类信息终端设备,这就要求大棚基础条件好,必须通电。但何孔勇表示,很多普通农户大棚条件达不到使用物联网要求,一些大棚甚至连电都没有通,根本没有办法使用。
     
        “只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充分发挥物联网的技术优势。”种植大户袁厚华则认为,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现状限制了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希望政府将相关设备纳入农业补贴序列,助推普及。
     
        “农业网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将其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在不同地区都可以使用。”大家都表示,相信随着璧山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加速成长,制约“智慧农业”的瓶颈问题会随之解决。
     
        从“盆景”到“风景” 农业科技园区发挥引领作用
     
        农业物联网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气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渝西蔬菜研发中心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璧北十万亩蔬菜基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形成“智慧农业”体系框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研发引进推广新品种120个,新技术30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蔬菜基地开发了“璧山渝西蔬菜研发中心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项目,在蔬菜基地核心区部署了精准监测设备15套、远程控制设备24套、网络高清球机3套、智能补光灯40套等。形成集智能化、实用化为一体的远程环境监测调控系统,实现农田信息实时自动传输到管理人员眼前,实现了管理者和农田的有机互联,通过农田信息的获取和联网还能够实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便区域管理,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农业自动化。
     
        同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区气象局共同合作,在全区率先建成“农业气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包括机房硬件、平台软件和手机客户端开发,平台软件包含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视频查看、园区基地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并集成区气象局各站点气象信息,设计开发气象灾害信息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生产指导系统。
     
        该平台运行一年来,运行效果良好,辐射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展示了我区开展精细农业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前景。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推进全区“智慧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着手推进农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加强农业物联网生产智能示范、加强农业市场与监测预警工作、着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等。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已被列为“十三五”时期璧山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当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这些新思维、新技术被逐步植入农业发展后,智慧农业一定能在璧山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为璧山农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7479.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