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标准 » 正文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红河交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9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9月,红河大地徐徐展开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画卷色彩斑斓。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红河交响
     
        ——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系列深度报道(四)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9月,红河大地徐徐展开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画卷色彩斑斓。
     
        迎着花香果香稻香,进蒙自下元阳、走开远到弥勒、去泸西……从一片片石榴、鲜花、葡萄、芒果、蔬菜基地,到雨后春笋般的新型经营主体,再到充满生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处回响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奋进、实干”的主旋律。着眼结构调整、聚焦创新经营主体、发力全产业链打造的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在步入新天地。
     
        灼人的发展热浪里,红河州北部已建成水果、蔬菜、优质稻等万亩连片的规模产业带24个,南部山区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67个。到2016年,全州水果、蔬菜、优质稻、中药材产量居全省第一,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二,粮食产量、花卉面积居全省第三……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迎来新的发展期。
     
        既是问题倒逼 更是主动抉择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红河州,有常年春早、夏长、秋爽、冬短、无霜期长等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近些年来,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红河州粮果菜花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日有所进,农业农村经济连年登上新台阶。但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规模小、产业小散杂弱、产品缺乏竞争力,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硬伤’依然明显。”州农业局局长苏雁鸿说,“很显然,红河州农业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升级的当下,遇到了爬坡过坎的考验。”
     
        如何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调优产业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高农业效益,是红河农业求发展的必答题。
     
        红河农业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怎样才能再上台阶?破题,既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弄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与短板,红河州科学研判,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找问题、寻思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找答案。
     
        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有能够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适应不断变化和快速升级的市场需求,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依托资源禀赋,贴近市场需求,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红河州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为抓手,瞄准连片成带、板块联动、南北统筹,规划全州调优产业结构新蓝图。围绕蓝图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体制机制、农业科技、支持保护创新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让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从“特”到“优”的迈进。
     
        正如火如荼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打破行政区划,立足海拔气候差异,分区域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并同时推进智慧水利、信息技术、循环农业等新技术在示范区的融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初显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和“四大特色产业群”建设,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早熟水果、冬早蔬菜、优质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建设日新月异。
     
        走进初秋的现代花卉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充满“智慧”的科技大棚里,各色鲜花缤纷绽放,嫩绿的菜苗破土而出。此时,南部山区、河谷深处,特色蔬菜、生物药业、畜牧养殖、优质水稻、特色花卉等适销对路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落地开花结果,透着勃勃生机。布局科学、产品优化、适销对路、管理规范、高效集约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红河大地初现雏形。
     
        既要调整升级 更要创新发展
     
        红河高原特色农业正向纵深推进,回望来路,苏雁鸿感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可以说是红河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是的,规划部署有了,谁是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的“领头羊”?
     
        靠单打独斗的农户,走粗放经营的老路,显然不可能调出规模、调出品质,更调不出效益、优势和品牌。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红河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在点滴突破中上演出幕幕精彩。
     
        眼看自家20多亩石榴9月中旬就可采摘,蒙自市新安所镇大新寨村委会村民王祥每天都要往合作社跑。“我的石榴都是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去年卖石榴加上入股合作社分红,大概有20来万元的纯收入。要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王祥兴奋地说。
     
        沿着水泥路,穿过丛林般的石榴地,来到王祥所说的合作社。“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招牌十分显眼。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让分散的农户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的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说,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质量稳定、供给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稳定。合作社成立至今,入社农户从最初70户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户有2万多亩石榴,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
     
        再过个把月,石榴就要下树了。今年合作社的“大动作”就是做大线上销售。从2014年初次“触电”的200万元到2016年的1500万元,蒙生石榴的在线销售收入份额越来越大,张跃伟正谋划与电商的深度合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示的生命力,坚定着红河以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中,如何有序、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破解“有商无地”难题;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如何更紧密,广大农民群众如何才能不被现代农业所抛弃,并分享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红利,成为红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以不让农民吃亏为核心,大胆探索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种实现形式。红河州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激活土地要素的同时,让农民始终是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一环,在多种经营主体中成为“地主”、工人和股东。被联结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农民,通过土地租金递增、返回务工、订单保底、加盟合营、入股返利等机制,踏上致富路。
     
        在泸西县金马镇,金爵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目前流转9400亩土地,形成育苗、蔬菜、鲜花、冷库包装加工4个基地,辐射带动2500户农户,每年就地转移劳动力10万余人次,年创收900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说起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马猛丽很骄傲。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所在地的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劳务服务公司,由公司把土地流转给园区并组织农户入园务工。“过去一年苦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收地租,在公司打工拿工资,加上入股分红,一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园区天华花卉企业打工的农民岳泥敏想不到,种了几十年包谷,如今会靠流转土地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致富梦。
     
        这样的致富梦,在红河数不胜数。截至2016年,红河州省级龙头企业已达到58户,州级龙头企业185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18户,规模以上企业151户。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33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573个,种养大户6269户。随着经营主体与千万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81万亩,带动55万农户增收20.96亿元。
     
        既拓展新空间 更注入新动能
     
        土地不可能无限扩张,资源始终有限。但思路有多开阔,天地就有多广阔。
     
        红河州以“农业+”为农业的未来拓展空间格局。
     
        “农业+工业”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农业+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的横向拓展,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互联网”的新兴业态,激发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放眼希望的红河大地,弥勒、泸西、建水3个食品加工园生产已初具规模,绿春、红河、开远、蒙自等食品加工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弥勒太平湖小镇、东风韵小镇和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已变身新景点;
     
        正升级发展的“农业+旅游”,让万千农民收获了想不到的致富喜悦。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的可邑村,一个深藏大山中的彝族聚居村寨,如今大名远扬。68岁的村民毕桂越怎么也想不到,世代生活的村寨会变成景区,农家小院会变成抢手客房,平时吃的用的会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摇身成为特色商品卖到全国各地。村民们除了农民的身份还多了老板、景区服务员等身份……“想不到的太多了,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什么时候都滋润、都充实。”
     
        对于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的钱里四来说,几年的“农业+旅游”不仅让她习惯了在世代耕作的梯田和居住的土屋里迎来送往各地游客。让她没想到的是,祖祖辈辈一直吃的红米和鸭蛋,通过精深加工能买出高价,并成为抢手货,而且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她带来将近万元的收入。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整合发展的星星之火,正在红河大地成燎原之势……红河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格局渐渐形成。
     
        红河畅想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的现代农业交响曲正越奏越响。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7635.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