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水稻大省湖南:拿什么圆“机插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1    来源:农民日报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当前,机插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瓶颈,在水稻第一大省湖南情况也是如此●为三年基本实现全省水稻机插秧,湖南要用三招制胜:主

          ●当前,机插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瓶颈,在水稻第一大省湖南情况也是如此

    ●为三年基本实现全省水稻机插秧,湖南要用三招制胜: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以前,我挖煤炭得暴利;现在,我种田土来赚稳利。”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锦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衍卫欣然地说。从“煤老板”到“田老板”,在桂阳这个全国农业大县,像李衍卫一样,不少工矿老板已经转型为农业大户。

    放下煤铲到拿起锄头,从田地里获得的丰收让李衍卫感觉踏实了许多。6月底,5000多亩晚稻集中育秧的播种工作已经完成,到7月10日,第一茬秧苗就可机插,而且今年晚稻能够全部实行机插,机插率同比提升了60%。正是靠李衍卫这样的大户带动,湖南机插秧一路高歌、机插率从全国倒数第一变成增幅第一。

    但与全国一些农机大省相比,“水稻第一大省”湖南的水稻机插仍落后于东北、江浙地区,机插率还是偏低,推广机插秧的难度和潜力都不小,需做的“功课”尚有很多。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农业机械化列为落实“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要求的重要内容,并且在今年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水稻机插秧。

    目标很明确,但出路在哪里,湖南到底拿什么来实现“机插梦”?记者深入部分农业大县,探寻湖南“机插梦”实现的路径。

    瓶颈:“六大困难”制约机械化


    “地难”、“人难”、“设施难”、“技术难”、“经营难”、“投入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一进湖南省农机局办公楼,这句醒目的标语进入眼帘,不断提醒着农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昭示着这个水稻第一大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魄力和勇气。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农业机械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湖南省省长杜家毫亲自部署千家农机合作社建设。在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看来,省委、省政府决心要以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为基础来坚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信心。他认为,由于水稻生长对雨水和热量的要求非常高,季节性非常强,既要抢插,又要抢收,因此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全省粮食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在水稻大省湖南,机插率低已经成为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瓶颈,也对完成“三年基本实现全省水稻机插秧”这个目标任务带来了挑战。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干三年,全省基本实现水稻机插秧,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坦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南48%的水稻田无法实现机插秧,所以,在该省6300万亩水稻中,如50%左右的面积能够实现适应机插,则视为基本实现。2013年湖南机插秧面积为1008万亩,即使是50%即3150万亩实现机插秧,离目标还有2000多万亩的差距。要实现机插秧,难度到底在哪里?

    在湖南省农机局副局长黄育忠看来,影响湖南机插面积、机插率的有“六难”。一是指“地难”,受地形地貌的制约,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雷公田、烂泥田、冷浸田、深脚田、蓑衣田、斗笠田不适应机插,就是50%适应机插的面积中,田块也小而分散,农机具难以“上山下地”;二是指“人难”,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农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一大部分农户受农业传统影响较深,相信手插秧靠得住,机插不过关、不可靠、不高产;三是“设施难”,要么机耕路修得不好,导致农机有路难行,要么在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时忽视农机具下田问题,导致农机“过不去、上不了”;四是“技术难”,或者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或者基层掌握推广农机农艺的技术人才匮乏,导致乡镇农机站技术推广体系较薄弱;五是“经营难”,水稻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制约机插秧;六是“投入难”,尽管湖南有累加补贴等不少政策支持,但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仍然较大。如一台稍好的高速插秧机要花15~16万元,相当购买一辆中档汽车,对农民来说有些承受不起。

    解困:“三大法宝”力推机插秧


    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虽然困难不少,但事在人为,湖南要用三招制胜。”王罗方带领湖南省农机局一班人,亮出三招: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在南方稻区,王罗方认为,机插秧水平不高,主要是“为机育秧”不过关。“为人育秧”育出的秧苗参差不齐,不适合机械栽插,而“为机育秧”能够培育出适应机械栽插的毯状秧,使秧苗根系固定在一个平面上,秧苗的深浅一致,能像毯子一样提起来,不分散、不掉块、不黄苗,从而让秧苗来适应机械。

    与“为人育秧”不同的是,经过优化组合的机械化育插秧,不仅使栽插环节实现机械化,而且在秧盘制作的标准化、营养土使用的机械化、催芽破胸撒种的机械化等育秧的各个环节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否则机械“抓”不住秧苗。

    这样的创新在应用上着重体现在系列化和规范化上,湖南省农机局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水稻机插秧一系列地方标准。为使“为机育秧”在地方更有生命力,湖南一些市、县农机局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节”创新,如资兴市蓼江镇强农农机合作社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淤泥作为机插育秧的一种基质,这种育秧成本低、方便使用,培育出来的秧苗100%适应机械,只要后期管护得当,有助于稳产增产。

    “我们培训本省农户,本省农户则培训外省专家。”经过培训、试验、推广,如今,湖南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大都成为“为机育秧”的能手,浙江、江西、广西等多地专家慕名到湖南接受农民的技术培训。外地专家感叹说:“湖南‘为机育秧’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真正地写进田里。”

    有了适应机插的秧苗,还得有配套的插秧机等农业机械。购机的主力是谁?王罗方说,让千家万户来购机不可能也不必要,更是一种浪费;而大户才更需要用机械、才买得起机械、而且大户使用机械才更有效益,因此,湖南力推大户购机。

    为支持大户购机,该省各级政府都给予政策扶持。湖南采取“老妈送嫁妆”的形式,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导”,通过给予农机购置累加补贴等系列措施鼓励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以尽量满足大户对购机补贴的需求。郴州市农机局局长陈木松说,郴州市本级对插秧机安排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累加补贴,对机插秧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全市共安排插秧机推广专项经费201万元。

    为了确保把大户和合作社变成示范推广的前沿,一些农机局甚至承诺大户:购农机育插秧、不增产包赔付。一些农机合作社如强农农机合作社为发动购机育插秧,带头示范育秧,承诺如果失败了,秧苗的损失由合作社来承担。郴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李典文说,与上世纪的生产队队长明显不一样的是,农机合作社这些理事长是“新世纪新农业生产队的队长”,他们既追求利润,又敢于承担风险。

    在大户的带动下,购置插秧机和机手入社现象在湖南蔚然成风。目前全省有855个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截至去年底购置农机资产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21家,有力地示范推广了机插秧工作。

    但现实的情况是,湖南水稻种植仍以散户为主,水稻规模化经营水平不足20%。为了让更多的散户改变传统育插秧观念,整体提升机插秧水平,湖南的第三个做法是:层层办点示范。

    湖南省农机局从局机关及省农机推广站抽调30名技术指导员,对7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进行机插秧技术指导。郴州市为加快机插推广进度,目前除1个山区县外,其他10个区县都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现场演示会,让农民现场看、亲自用,扩大机插推广辐射面。除了示范更重要的是试验,桂阳县农机局局长周平说,今年该局做了一块试验田,在同一块田里分别采用了机插、抛秧、手插三种方式,通过试验对比,让农民认识到机插秧是最节约劳动成本的,也是产量最高的,从而帮助农户化被动为主动,乐于接受机插秧。

    “三大法宝”带来了新动力,从2011到2013年,湖南省机插面积、机插率基本实现翻番,今年机插任务超额完成了一半,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势不可挡”的态势下,湖南的“机插梦”已触手可及。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0703.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