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关于以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29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湖北日报讯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农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湖北日报讯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农”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时期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湖北实施,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确保城乡居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贫困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2016年主要发展目标是:提升粮食产能,保持生产稳定;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一、加强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优化规划建设布局,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地质量调查、监测及成果应用,全面实行建设占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着力提升地力。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工作。健全管护监督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湖泊堤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御设施及蓄滞洪区建设,确保江河湖库安澜。加快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谋划启动一批新项目。大规模推进“小农水”建设,聚焦“卡脖子”工程,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协作共享机制,统筹协调各类科技资源和科研活动,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着力打造“中部种业中心”。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农业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形成一批标准化的操作技术规范,实现农业大县全覆盖。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科教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园区建设。

    4.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开展示范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创建。引导支持合作社拓宽合作领域,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等农村服务业,积极承接政府投资项目,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举措加快发展,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适应发展需要,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用于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健全和完善职业农民扶持制度。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

    5.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产粮大县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工程,提高小麦种植水平,推进马铃薯等适种粮食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做强做精粮食产业。划定“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开发油莎豆等新型油料作物资源。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扩大设施、精细、特色菜生产规模。优化果茶品种结构,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优化畜禽种类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生产,继续推进精养渔池改造,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绿色、品牌、特色农业,开发富硒农产品资源,扩大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鼓励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大力推进农业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科学合理布局种养业,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利用荒山荒地资源,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适度发展林下种养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7.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启动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汉江流域、“四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运用生物农药,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加大农业污染监测和执法力度,督促落实农业减排。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详查与修复治理示范。

    8.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促进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依法管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以“四湖”地区为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强化林地、湿地、森林和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以上。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工作。

    9.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管理,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加强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治。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标识化生产,开展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创建。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及准出制度,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基层监管机构能力建设。实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三、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0.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把相关扶持政策延续5年,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协调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优势,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全国领军企业和特色“小巨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技术及装备水平。

    11.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多种形式的产加销对接。健全完善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做好粮食保护价收购工作。鼓励支持大型电商企业入驻农村,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1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乡村生态养生、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价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示范,推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创建,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村镇。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公厕、接待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开展高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创建,有规划地开发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引导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森林、湿地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合作开发观光旅游及相关服务。开展旅游扶贫试点村创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13.建立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鼓励农户依法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民开展合作,构建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深化集体“三资”监管和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每个县(市、区)选择2个-3个村,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3722.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