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贵州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的改革实践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1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秋日的乌蒙高原,金黄尽染,美不胜收。田野里成熟的谷穗笑弯了腰,大棚里蔬菜瓜果芳香,远山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绿树丛中,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勾勒出一幅幅小康美景。

        乌蒙大地谱新篇

        ——贵州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的改革实践观察

        秋日的乌蒙高原,金黄尽染,美不胜收。田野里成熟的谷穗笑弯了腰,大棚里蔬菜瓜果芳香,远山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绿树丛中,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勾勒出一幅幅小康美景。

        今日美景彰显当初决策的科学。30年前的毕节,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闯出一条加快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多党合作改革发展实践探索提供新经验。

        山河旧貌变新颜开发扶贫闯新路

        ——30年砥砺奋进,毕节试验区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并重,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闯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的实干路子

        30年前的毕节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是中国西部有名的穷地方。

        如今,毕节已经蜕变。试验区成立30年来,毕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7年人均GDP是1988年的67.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795元、376元增至27320元、8473元。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1%降至8.89%……毕节,山河旧貌换新颜。

        在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97岁的安美珍老人笑得很灿烂。33年前,安美珍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只碗。

        1987年,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战天斗地,绝处求生。20余年间,种下了万亩林海,搞科学种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全村人均收入从30年前的不足33元上升到2017年的8493元,近1/3的农户买了小汽车。

        安美珍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的黔西北民居。老人家每个月有75元的养老保险收入,有100元的老年补贴。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感谢党的关怀,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安美珍甜蜜的笑容感染着乌蒙大山深处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推进开发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毕节试验区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30年不懈努力,毕节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在建通组路15337公里,农村连户路和院坝“两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设施均已实现全覆盖。

        毕节市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对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大力发展经济果林、食用菌、马铃薯以及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织金县茶店乡的一家生态养殖场内,14万羽蛋鸡日均产蛋利润超过3万元。养殖场建立之初,贫困户以帮扶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入股合作社,每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6000元的分红。一直在贵阳打工的郭龙琴两年前回乡,在养殖场务工,月收入3000元以上。“以前守在家里没活路,现在老家发展机会多了,当然愿意留下来。”郭龙琴说。

        绿水青山谋发展生态产业兴乡村

        ——毕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构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家园、生态制度“四大体系”,确保“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开启了治山治水、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新探索

        实验区成立的30多年来,毕节从“生态极端脆弱”和“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实际出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着力整治生态穷窝,摆脱发展困境,促进生态美、百姓富。

        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是名副其实的“麻窝”,四周都是悬崖和高山,300余户人家分成几个寨子散落“窝底”。除了“窝底”的一溜平地还算肥沃外,山坡上的泥土夹杂着砂石,种不出什么庄稼。

        2007年,麻窝村实施石漠化治理,群众想种樱桃,县林业局拉来了樱桃苗。短短几年时间,麻窝村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樱桃。如今,麻窝村的樱桃早已进入盛果期,最多的人家每年光卖樱桃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是坚持这样的生态发展理念,毕节试验区探索总结出了“新五子登科”生态发展路子: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搞经济林木“缠带子”、山下搞农业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实现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随着生态逐渐恢复,经济果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448.3万亩。春天,乌蒙群山间百花盛开,多彩妖娆;夏天绿荫遍地,清凉舒爽;秋冬果实累累,惹人沉醉。生态变成了美景,美景催生了旅游,乡村人气越来越旺。

        同心同德汇力量合作探索新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参与试验区建设帮扶,汇聚国家部委的政策力量,集中各级各界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上下同心、内外同心、干群同心决战贫困的巨大合力

        1988年,在中央统战部倡导组织下,一个由各民主党派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帮扶毕节发展的智囊团——“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专家顾问组”成立。

        30年来,一代又一代统战人进深山、走村寨、入农户深入调研,一批又一批统战系统挂职蹲点干部长期在喀斯特山区与毕节各族人民一道尽心竭力克服困难,一个个帮扶品牌孕育而生。

        一组数字展现了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的努力:组织986批次8356人次专家学者到试验区考察指导工作,培训各类人才32.9万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近200所,援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140多个;组织召开6次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共协调推动项目900多个,涉及资金1200多亿元……

        巍巍乌蒙山,滚滚乌江水。“小水窖,同心建,统一战线来支援,人背马驮看不见,山乡处处涌清泉……”一曲《同心颂》,早已成为居住在毕节市大方县九龙山脚下的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歌谣。

        乌江支流与赤水河支流在九龙山麓交汇,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从前,老百姓喝水、用水都必须下到几公里外的河谷里去肩挑背驮,苦不堪言。在统一战线的援助下,村村寨寨都建起了“同心”小水窖,从此,用水难的困扰在九龙山成为历史。

        聚力,是为了更好发力。每一个项目的建成,凝聚着统一战线与试验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民革中央定点帮扶纳雍县,争取“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落地纳雍;民盟中央协调东部10省市民盟组织,对口帮扶毕节15所中小学;民建中央捐赠192台“思源救护车”,实现黔西县乡镇全覆盖;民进中央协商各级民进组织与金沙县26个乡镇和县直学校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关系;农工党中央帮助大方县完成32个乡镇309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规范化改造;致公党中央资助毕节试验区90名贫困学生免费在京学习6年;九三学社中央组织26所教育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威宁24所学校签订友好协议;台盟中央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赫章县援建5所小学教学楼、新农村卫生室40所。

        30年感恩奋进、30年跨越发展,30年栉风沐雨、30年春华秋实,30年苦干实干、30年硕果累累,这是乌蒙大地上一曲荡气回肠的壮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鏖战贫困的一份历史注脚,是中国人民改革图强的一个生动案例。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7916.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