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专家观点 » 正文

    李振声:粮食单产年均增加1%可以实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1-09    资讯整理:农业供求网    
    导读

      “从政策、投入、科技3个方面看,我国粮食单产还有一定潜力。如果把中央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粮食单产年均1%的增长目标经过努

      “从政策、投入、科技3个方面看,我国粮食单产还有一定潜力。如果把中央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粮食单产年均1%的增长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说。

      一向做事严谨、认真的李振声院士为了回答记者的提问,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尽管前一天刚打完点滴,李振声还是坚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计算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的曲线图和变化规律。“用每一年的单产增长变化不容易看出规律,因此,我以每10年的粮食单产平均数字为研究对象,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单产增长变化的特点了,”李院士解释说:“经过计算,上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1.59%,60年代为2.42%,70年代为4.62%,80年代为2.78%,90年代为2.2%,2000—2008年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87%。”

      李振声认为,随着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李振声解释说,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仍在0.5%以上;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加速,超过了0.5%;在我国粮食耕种面积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增长的情况下,粮食单产必须年均增长1%以上,才能保持与人口、消费增长的供需平衡。

      李振声说,从政策方面看,去年10月19日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李振声说,这些形式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而一旦实现规模经营,科技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李振声举例说,在地块小而分散的情况下,良种不容易及时更新,测土施肥与节水灌溉不容易普及,而规模经营后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农民现在背着喷雾器打农药,规模经营之后就可以使用大的喷雾器,甚至使用飞机喷农药。现在用小的拖拉机耕地,不但浪费,而且耕地浅,土地连片了就可以使用大的拖拉机进行深耕……这些都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

      从投入方面看,“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的新阶段,已经有条件、有可能用工业赚来的钱和税收等支援农业发展。”李振声引用媒体报道说,30年前全国财政收入才1000多亿元,而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2008年“三农”支出比上年增加的就达1300多亿元,这笔钱当然不会全部用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但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证。

      由于信息滞后,部分地区存在“政府号召种啥,农民不敢种啥”的情况。李振声以《决定》中提到的“生产经营信息化”举例说,信息化程度提高后,“农民在家里一点计算机,就知道哪里需要什么,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就是科技发挥的作用”。李振声说,从科技方面看,《决定》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李振声进一步指出,从科学潜力上看,现在我国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是48%,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

      如何攻克单产技术难关,实现年均持续增长1%的目标?李院士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农业“黄淮海战役”取得显著成果和经验已充分证明中低产田改造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至今,各地仍有相当大的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据统计,美国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为0.75,而我国只有0.45,还有30%的潜力。三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氮肥利用效率为例,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为45%,我国只有30%,还有15%的潜力。四是培育资源高效利用品种,提高日光能利用效率。据现在各地农作物区域试验的结果看,在同等条件下,通过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一般还可保持3%—5%的增长。

      上述科技方面已经有一批成熟的技术,需加速推广,能够产生良好效果。但从中长期考虑,要想获得大的突破,还需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李院士建议,抓紧建设和完善“保面积、攻单产、节资源”粮食生产综合实验区。2007年,中科院启动了“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在东北、黄淮海、南方红壤、黄土高原和新疆等7个农业试验基地与示范区的支持力度,要求示范区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在5—10年内带动当地增产粮食10%—20%,为实现全国粮食年均增长1%的目标做出实质性贡献。

     
    (文/农业供求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农业供求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3968.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