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改革创新 抢抓机遇 开创农业发展新篇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14    来源:荆门日报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东宝区地处湖北中部,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素有鄂中明珠,生态东宝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米和商品油生产基地。下辖5镇1乡2街办、1个省管经

     东宝区地处湖北中部,北枕荆山余脉,南接江汉平原,素有“鄂中明珠,生态东宝”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米和商品油生产基地。下辖5镇1乡2街办、1个省管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31.4万亩,连续6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近年来,区农业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围绕杨竹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确保粮油增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斐然。

    ——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13年,全区粮食总产3.45亿斤,顺利实现“十连增”;单产412.9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油料总产2.84万吨,连续两年增幅超过5%,单产184.7公斤/亩,迈入产油大县序列。蔬菜总产19.65万吨,其中食用菌常年保持在2000万袋以上。肉类总产5.28万吨,禽蛋产量1.2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15万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菜篮子”产品。

    ——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

    201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连快”,达到10710元,比上年增加1248元,增长13.2%,连续四年均增长13%以上,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3年,农业部、省市农业部门对全区进行例行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9.4%。农产品抽样合格率连续三年超过99%,保持全市领先,全区没有发生一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今年4月份,全区代表荆门市迎接农业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创三年来全区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新高。全区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企业达18家,品牌总数达49个,品牌认证基地面积超过20万亩。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全区借荆门市整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改善软环境与夯实硬环境相结合,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余家,涉及食品、油料、肉类加工、纺织、生物化工、粮食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七大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带动1万余人就业,实现出口创汇1819万元。2013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02亿元,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利税超过1亿元。全区有10家龙头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

    宝源木业集团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现代林业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核心企业,拥有年产人造板能力50万m2的生产能力,先后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全省“十二五”期末产值过百亿重点扶持企业。“宝源”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荆门市众和纺织有限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纱流水线,年产成衣200万件,产品在中外享有盛誉。

    湖北山缘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员,省农产品出口先进单位,产品主要出口到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龙泉公司金啤酒系列产品被多次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多次获得农博会金奖;公司研发的谷物胚芽营养提取技术国际领先,生产的植物营养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湖北道地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荆门上清茶”是我市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全区还积极开展了银企对接活动,帮助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进一步解决了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输入了新鲜血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市场、主体、资金和技术。东宝区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引导、外部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推行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种植向大户集中、布局向区域集中。截至2013年底,全区成功建立了区级土地流转平台,有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61家、家庭农场79个,辐射带动了全区2万多农户。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回乡创业人员等投资农业,兴建基地,培育龙头,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先后成功建设了“仙居红”、“碧鲜”、“国龙”、“青禾”、“荆港”等一批标准化园区。荆港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800亩,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规范蔬菜生产工艺,发展“自然、生态、绿色”蔬菜,发展“履历农业”,所生产的蔬菜全部直供香港。荆门市南桥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蔬菜订单生产,实现农企对接、产销对接。湖北沃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灵芝特种种植园区为依托,主要种植光面灵芝、袍子粉灵芝、盆景灵芝等品种,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年产灵芝菌2多万斤,产袍子粉1万多斤,产品全部出口韩国等地,同时实行灵芝产业化发展,开展产品深加工,通过生产饮料、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高档纪念品等,多层次、多角度深挖灵芝产品的附加值。湖北龙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马河镇成功流转土地600多亩、山林2000多亩,种植葡萄9万多株,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一个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生态养殖、果蔬采摘、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园。通过引进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结对帮扶、帮助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扩宽销路以及开展订单生产等多形式、多渠道,促进了农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农业科技推广能力逐步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全区加大了农科教结合力度,逐步构建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先后建立了农技110、12316短信平台,为全区农业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种养专业合作社社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近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开通短信服务,免费发送灾害预警、种养技术、市场行情等信息,每月发送信息不少于1万条。坚持每月编辑一期被誉为“手掌上的农情小助手”的《东宝农业科技》,免费发送至全区各个农户、各个角落。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集成化。大力推广“一高三新”,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于一体,发展高效农业。通过以粮棉油高产创建、菜茶果标准园区创建为载体,加速良种良法的应用和推广。全区水稻、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应用率达到98%以上,油菜品种全部实现“双低化”。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基本实现了农机统耕统收、病虫害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统测统施。全区“猪-沼-菜(果、鱼)”、“麦-苞-稻”,“麦-瓜-棉”、“双低油菜‘一菜三用’”、“林果(粮)结合”等高效种植模式面积突破10万亩。

    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常态化。全区基本建立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行农技人员与农业科技示范户一一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了科技入户工作扎实深入开展。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下乡”等活动促使农技人员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指导与交流,帮助农户解决了一大批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现身说法和实际成效,进一步扩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作用,变“农闲”为“农忙”,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区乡村三级、春秋两季大培训大比武活动,通过“大课+小课”、“课堂+田间”、“平时+农时”等形式,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户2万多人,有力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1339.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