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行情 » 正文

    两会后推玉米补贴改革 小麦稻谷跟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1    资讯整理:爱农网    

    第二,我们最初出台的最低价,就是两个品种,小麦和稻谷,就这两个,而且小麦和稻谷都是在主产区,那个价格水平当初是多少呢?很多在座的都知道,小麦价,那时候红麦和花麦最低收购价是6毛9,白麦是7毛2,稻谷早籼稻是7毛,中晚籼稻是7毛2,粳稻是7毛5,这是2004年的价格,这个价格四年没有动。2004年波动之后,2005年、2006年、2007年价格稳定,没有动。你可以看出来,有这样一个政策摆在那里,四年基本上没有实际执行,而且价格也没有作出任何调整,说明这个政策的功效是非常好的,没有任何人付出代价,但是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粮价持续上升,当时这个政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用现在的话来讲,性价比极高,就一句话的事,又不要你出手,粮食就慢慢回升。但是情况是在起变化,变化什么呢?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投入生产各项要素价格在不断地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上来了。2006年出台农业生产价格综合补贴,但不全部解决问题,在座的同志比我有更切身的体会,由于2008年以后,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上讲到的要素价格增长,大量的要素涨的这块,土地的要素涨上来的,劳动力也涨上来了,这两个价格涨得很快,体现在农民市场,大家也理解,土地流转的租金价格不断地涨。最开始我到黑龙江调查,最开始一二百就行,现在五六百也不算高,现在在内地更高,租金上去了。第二农业用工价格上涨,现在农业用工和城里是一样的,一样干活,不会说比城里贵一点,给农业便宜一点,不会。2008年由于这两个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迅速提升。农民觉得再去种粮,赚头少了,积极性就有问题。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最低价。之后每年都调,一直调到2014年,调了多大的幅度呢?大家可以看到,我刚才讲的小麦,后来就并了,不分红麦、白麦、花麦,合在一起了。2014年定的价格是1.18元,所以小麦价格从2008年到2014年七年时间提了百分之七十多,早籼稻价格从7毛提到2014年是1.35元,提了91%,中晚籼稻从7毛2提到1.38元,也提了大概91-92%,粳稻从7毛5提到2014年是1.55元,提了100%,翻一番,这个政策我们都了解。慢慢的随着成本的上升,逼着国家把最低价提高,因为不提高农民没有积极性。

    当然,在这个政策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最低价的目的和针对性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最低价是粮食价格政策,但是走到最后,大家能感觉到,它变成了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的内涵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于是,它起到的效果也必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说这十几年来这个政策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什么问题,也是对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能把补贴的钱和市场价格混在一起,这样就把市场信号搞乱。你本来说现在稻谷提到1.35,这里面的价格是块把钱,三四毛钱给它的补贴,你分开给没有问题,捆在一起市场就搞不清楚价格信号到底是什么。这是深层次的。当初的现象,刚才讲到这12年实行的政策,有一条硬道理,12年连续增产,12年农民连续增收,说这个政策是对的,它是有道理的。有道理在哪里呢?我们对农业农村工作,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你必须两手都抓,一要抓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就要让农民增收。所以,我们要非常清醒,任何时候关注农村经济问题就这两条,你这个政策是不是有利于发展和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供给,另外这个政策是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实际当中主要矛盾存在在这方面,价补合一。这样大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玉米的改革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我想把这个过程讲完,大家大体能理解这十几年粮食生产怎么过来、政策怎么过来、农民收入怎么过来的。另外,我之所以说我们这个政策起到很好的作用,前十年没有什么问题,后几年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受益。大家注意一个基本现象,2004年粮食一路增产,连续增产,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04年到2009年没有缩小。2009年是城乡差别最大的一年,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收入的3.33倍,于是引起了中央的警惕,要下决心想办法促进农民更快增加收入,这里面就包括把最低价这个政策的内涵加进去补贴农民,希望通过这个政策能带动农村政策,效果有没有?有。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去年年底,连续六年农民收入的增产、增幅都成正比。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缩小了,从2009年的1:3.33降到1:2.73,有效的,但有效也有代价,因为你搞了一个价补合一的政策,对市场机制干扰了,于是有了其他的问题。其他是什么问题呢?我想大家也能看得到,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现象的调查,当时粮价表现复杂,是三量齐增,产量连年增产,进口量连年增产,库存量连年增产,到底怎么了?是多还是少?这事就复杂了,正常情况下不能出现三量齐增,增产了就可以少进口,既然缺,市场供给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库存不应该增呀,现在是三量齐增呀。从我们现在大家都掌握的情况来看,有两大原因。第一大原因,我们粮食在品种上的供给结构,适应不了市场需求的结构。有关部门对粮食供求分析,大家都知道粮食总产量12429亿斤,但是就总量来说,对中国的市场需求来讲,还是供不应求,还需要补贴。多大的缺口呢?大概有四百到五百亿斤的缺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中国消费的粮食,它的总需求量大约在12800亿到12900亿之间,产量只有12400亿,大概有四五百亿斤的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口是必须和必要的,否则供求就有缺口了。缺口多大呢?四五百亿斤。进口进了多少呢?去年进口的粮食接近2500亿斤,历史上最高,那么这个缺口是500来亿斤,那么你补了这个之后还多出2000多亿斤。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呢?大家分析一下进口的结构,2400亿斤—2500亿斤的量,这个进口里面有1600多亿斤是大豆。我们自己去年产了多少大豆,产了264亿斤大豆,加上进口的,意味着我们国家大豆的需求在1800-1900亿斤,所以大豆需要这么多的进口。总量缺口500亿斤,某一个品种的缺口是1500多亿斤,具体品种的缺口要填平,总量就多出来了,意味着除了大豆之外,大豆是我们供不应求的品种,但是除了大豆以外,其他的粮食品种中,一定形成了相当库存无效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能分析出什么品种大概有多少。所以,你增了不是市场要的,你就要进口。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3601.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