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生物肥料四两如何拨千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2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中国是农业大国,化学肥料的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复种指数高和连作产生的土壤持续生产力障碍;土壤质量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是农业大国,化学肥料的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复种指数高和连作产生的土壤持续生产力障碍;土壤质量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要解决土壤的质量健康、肥料有效性及其利用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更需要发展和使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已成为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产品,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7月22~23日,在山东泰安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此展开热议。

    优势凸显 快速发展

    据了解,生物肥料产业近十年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发展。

    据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介绍,目前有关生物肥料企业总数有1100个以上,年产量1200万吨,年产总值达200亿元。截至今年5月,农业部登记证产品有2742个,其中正式证1488个,临时证1254个。生物肥料累积应用面积2亿亩以上(包括蔬菜、果树、甘蔗、中草药、烟草、粮食等),已成为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核心企业群和产业基本形成,已列入国家“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促进处处长马常宝认为,中国微生物肥料产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产业初创、菌剂制品生产、微生物肥料应用”三大发展阶段。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厂化、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现有的生物肥料企业数量是10年前的2倍、20年前的8倍;年产量是10年前的2倍、20年前的25倍;推广应用面积则是10年前的2倍。目前产品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华北地区生产企业约占全国的42%,仅山东省就占15%左右,西南、西北的9个省区发展缓慢。

    “生物肥料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生物肥料在农业中显现出的独特功效,生物肥料登记管理的规范与引导作用。”李俊说。

    李俊告诉记者,与国外相比,中国生物肥料产业具有5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产品种类多。中国的微生物肥料使用菌种达150多种,菌剂产品种类多,尤其是在研制开发微生物与有机营养物质、微生物与无机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新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应用面积广。每年应用面积累计2亿亩,几乎在所有作物上都有应用,在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和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制开发具有广阔前景。三是生产规模大。目前中国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产能达1200万吨以上。四是生产菌种与产品的针对性较强。生产菌种与作物亲和性、土壤环境适应性方面,营养元素配比与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等。五是成本相对较低。相对从国外进口,国内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产品成本具有比较优势。

    功能独到 前景广阔

    据李俊分析,基于中国的农情,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已离不开生物肥料,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计到“十三五”结束时,年总产量比现在翻一番,达到3000万吨左右。

    政策层面:减肥减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国家需求,离不开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行业层面:国家肥料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发展包括生物肥料在内的生物产业的支持,需要研发应用生物肥料产品;产品层面:生物肥料所体现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特性所决定的,需要推广生物肥料的应用。

    “功能性生物肥料具有营养、促生、抗病、杀虫、解毒等功能,已发展成为新型肥料中年产量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周波说。

    李俊也认为,生物肥料能够活化养分,提升肥效;修复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投入品贯穿土壤到农产品全过程。而微生物种群与功能的多样性,是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投入品。

    对于生物肥料的独到功能,李俊还补充道: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问题、恢复土壤生产力,保持土壤质量健康的作用;在秸秆等有机物料中快速腐熟功效,促进有机物料的资源化的有效利用;在固氮和养分转化,提供养分供给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量施肥、高效施肥和经济施肥;在克服作物连作障碍中和提高作物品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提高作物抗旱、抗涝、抗寒、抗病等新功能应用。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燕国胜也认同李俊的观点。他说,微生物养活世界,它提供或活化养分,产生促生活性物质,促进有机物料腐熟,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改良和修复土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则认为,土壤腐殖质是微生物重要的栖息场所;微生物保障了土壤肥力特性,没有微生物的土壤没有肥力;土壤微生物是植物营养施肥机。可以说,生物肥料兼备了肥和药的功能,在化肥、农药零增长中功不可没。

    正视问题 消除误区

    当前,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对于国际生物肥料的研发与应用,中国生物肥料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

    马常宝认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行业发展政策导向、社会认知和接受是影响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表示,生物肥料具有广阔的的发展前景,但市场有点乱,管理不规范,应提高行业水平,提质增效。

    湖北吾尔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和也认为,当前微生物菌剂在生物肥料应用中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种;二是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三是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效果越好;四是一次使用可以持续一年或多年;五是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六是不注重菌的功能,只考虑菌数含量和价格。

    “功能不明,平台不好,产权不清,产业脱节,资源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肥料的健康持续发展。”周波说。

    李俊坦言,与国外相比,中国生物肥料有4个方面的劣势或不足:一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差异大,不同生产批次间差异大,保质期内产品质量变化大等,导致应用效果的不稳定;二是菌种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生产菌种(菌株/菌系)同质化、产品组合(大多雷同),更新换代慢,不重视菌种的筛选、保藏、复壮等;三是配套生产工艺不尽合理,不少企业主要凭经验生产,设备不配套;企业间的设备和工艺差距大;四是市场还不规范,功能效果夸大和广告宣传误导时有发生。未建立行业的自律和市场诚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

    “以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行业规范。建议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国内进行产品生产,实现优势互补。”李俊说。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4700.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