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三农热文 » 正文

    我国探索无人化农业生产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6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由于中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农艺要求的多样性,农业领域无人驾驶技术需要适配不同的平台和作业机具,同时也需要标准化农田等其他要素的紧密配合。目前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已经得到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机厂商和用户的大力支持,基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未来将最终实现无人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

        由于中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农艺要求的多样性,农业领域无人驾驶技术需要适配不同的平台和作业机具,同时也需要标准化农田等其他要素的紧密配合。目前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已经得到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机厂商和用户的大力支持,基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未来将最终实现无人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

        无人化精准农业推广 改变农民工作方式

        “我有时候坐在里面,没事了玩玩手机、玩玩游戏,接个电话。”

        说这话的不是一位偷懒的公司员工,而是新疆新湖农场的农机驾驶员蒋利清,无人驾驶农机的推广已然让他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

        开阔的田地里没有城市路面的黄白标示线作为参照。农机驾驶员用插标杆作为标志保证拖拉机直线前进,800米长的田地插标杆就需要30到40分钟。现在,蒋利清只需在田地两头各插一根,骑摩托车不到5分钟完成,拖拉机挂上挡就“自己”跑起来,地犁得又直又好。

        从新湖农场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黑龙江建三江,到江苏兴化无人示范农场,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信息化、网联化、智能化助推无人化的精准农业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合众思壮公司首席科学家沈军介绍说,精准农业综合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从选种、播种到施肥、施药、收割进行精细准确的管理。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遥感卫星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5G网络的推广更是为中国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契机。

        举例来说,新疆春播时节持续大约10天,一名技术熟练的农机驾驶员通常能完成2000亩左右的工作量。自动驾驶播种又快又直,不受时间和天气的限制。在农机安装自动驾驶系统后,这名农机手的工作量能达到3000亩。

        在收割季节,机械精准度越高对农作物的损伤就越小。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农机精度在2.5厘米,可以实现管理调度效率提高30%以上,农作物产量提高约3%,燃油消耗节约10%左右,土地利用率提高约3%。

        而近日正式投入使用的高分六号遥感卫星,能快速实现对大面积农作物和农田环境的监测。配合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肥力、光照强度等各种农情信息尽在掌握,而5G网络的应用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沈军表示,下一步有望让无人机在目标地块飞行收集数据,根据不同地块的特点设定个性化方案,实现真正的二十四小时无人操作。

        无人机成了“新农具” 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局面

        行走在河南滑县乡间,微风吹过,返青的麦苗绿浪翻滚,满眼的绿色心旷神怡。全县180万亩小麦,年产90万吨,产量连年全国第一,“中国小麦第一县”“豫北粮仓”的称号名不虚传。

        中午刚过,白道口镇郝村种粮大户刘飞便来到田头,“约好了两点钟,该来了吧?”他跺着脚有点着急。

        不一会儿工夫,植保小分队赶到,一番调试,“大家伙”终于登场了——无人机转动旋翼缓缓升起,一团雾雨随即喷出,在空中向前推进,田里的麦苗随气浪摇曳,尽情享受着“药浴”。

        “以往种麦,打药是最头疼的事,雇人费工不说,还打不匀。”刘飞说着舒展眉头,“还是高科技好,无人机打药,能均匀喷到叶片和根部,一亩作业费才7元,省水70%、省药20%,里外算下来省了好几十块钱。”

        农机化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同样种小麦,这位30多岁的新农民与父辈们不同,“我流转了80亩地,不靠机械化根本干不过来。”刘飞坦言,这些年他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从种到收,大机械撒着欢施展拳脚。

        无人机是个技术活,要请专业的人来干。只见飞防手李成帅手握摇杆,左右开弓,灵活操纵航向,“飞行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到一米八,要注意风速、风向,保证打药效率,单机一天可作业400多亩,能顶40个人同时作业。”

        市场有需求,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慧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飞说,公司像李成帅这样有资质的飞防手50多人,植保无人机有54架。最近两年,在滑县,无人机成为春管的“新农具”,数量突破了几百架。去年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5万多亩,估计再过两年,飞防面积能占到60%。

        和许多农村一样,滑县也面临“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多是老人妇女,社会化服务如何对接一家一户?

        “稳粮食是责任更是使命,必须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县里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家一户,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滴滴”,一条信息发到黄国兴手机上,“又来订单了,老店镇东马庄村,小麦浇水8亩,得抓紧安排。”这位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农民,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带头成立了合作社,组建机械服务队、农技指导站,凭着“硬实力”,成了县里农技服务平台的指定服务点。

        “手机种地,如今成了滑县农民的新鲜事。”老黄说着,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演示,点开“小麦服务”菜单,耕种、浇地、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明码标价。农民选好项目一键下单,平台就将订单派送到服务点,照单作业。除了保姆式服务,还有更专业的指导。县里组织30位资深农技专家,指导小麦、玉米、花生等实用技术,农民有难题,能与专家点对点交流。

        “‘农管家’相当于农民版的网上外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勇说,去年8月试点以来,非常受欢迎,接单100多个,今年准备在390个村推广。“发挥好‘新农具’作用,通过代耕代种、托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就能擦亮滑县优质小麦品牌。”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8199.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