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三农热文 » 正文

    60年,从粮票到美眉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1    资讯整理:农业供求网    
    导读

      改革开放前30年常被称为“票证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票证者;依此逻辑,后30年则可称为“证照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证件者。其

      改革开放前30年常被称为“票证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票证者;依此逻辑,后30年则可称为“证照社会”,每个人都是持不同证件者。其实有票有证不意味着就是“票证社会”,只有当它通过制度加以强化,名目繁多到眼花缭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时,才具有了“票证社会”的强列特征。今天,形形色色的粮票、油票、蛋票、布票已成为收藏品;或许有一天,独具中国特色证照退出历史舞台,也有可能在收藏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前三十年忙找票

      计划经济下人民币和粮票都是必不可少的硬通货。 票证的来历

      新中国的票证传统,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印制发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票证——借谷证。部队流动作战,党政人员流动工作,借谷证就是饭碗。被借者可凭证兑粮、兑款,也可顶替公粮或税收。中央苏区1933年、1934年先后三次发行,共向群众借谷100余万担。抗战和内战时,根据地和解放区也大量发行粮票,但那时还谈不上是票据社会,只不过是战时物资供给的办法。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油料、棉花全面实行统购统销,城镇实行划片、定量供应制度。机关团体可通过组织供应,普通人凭购粮证或户口本购买。

      同年11月,政务院又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行业彻底禁止私营。每户居民每月自行制定粮食计划,经审批后方可购粮,当然工作量如此巨大,审批就只能走走形式;同样人口家庭粮食需求也不可能相同,粮食供求又出现混乱;很多市镇居民购得粮食超出需要,一些粮食又通过黑市倒流回农村;流动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城镇中流动工作学习的人需在外就餐,更是个头疼的问题。既然按户核实供应粮食搞得一团乱麻,只好在不动的“户口本”上产生“可流动”的票证。票随人走,有票就给粮,问题就好解决了,城镇粮食供应与户口挂钩,户籍功能大大被强化,而粮食供应也逐渐指向个人。

      国家总结经验后,进行“定产、定购、定销”的整顿,国务院1955年8月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实行统购统销的市镇,对非农人口一律按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对工商用粮按户定量供应,对牲畜饲料也分等定量供应。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发行,同时印发油票。这就诞生了“四证三票制”: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以及地方料票。可以说,中国由此正式进入票据时代。

     
    (文/农业供求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农业供求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5196.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